终于,照旧进入了立夏。随着结业季的到来,随着《致青春》的大潮,“青春”二字跃然纸上,引发民众对青春的思考。
每逢遭遇“青春”二字,大大都人喜欢把逝去、纪念、感伤等一系列的不明媚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面对《老男孩》、《那些年》,各人也难免正襟危坐,说一句:老了、心累。人民日报近日专题报道:什么让80后集体变“老”?文章大致剖析了80后保存的现象,呼吁青年们应当越发厚积薄发,积极面对人生。在我看来,相比上一代,我们有了更优异的物质基础,却缺失了最重要的个性。独立与自由,在大大都人身上似乎变得是矛盾的两个词。几多人读大学、出社会、养育下一代不是依赖怙恃?从小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n次,比学习、比灵巧,甚至比身高,无论情愿不情愿,最后都朝着统一的标准复制人生。80后,从某种水平看,作为这个社会价值意识的牺牲品,没有独立的人格,缺少刻苦耐劳的精神,内心又极端渴望自由,不绝的纠结、对抗后,无果!于是,累,便很好地总结了80后的生活状态。
有人说,诉苦来自于对现实的不睬想。改变现状总会有一个思考、行动的历程,缺一不可,不然真的就是唧唧复唧唧了……
维基百科对青春有明确的界说,但我觉得“青春”相比年龄,与精神层面有着更深的关联。几多年逾花甲的老人,仍然学英语、练太极,心态年轻,虽然青春永驻。所有人的青春都不值一提,但没有人的青春不刻骨铭心。《致青春》已下映,但由此带来的反思潮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