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88优德官网

企务果真

政策规则

目今位置:首页 > 企务果真 > 政策规则

浙江省都会内涝治理“十四五”计划

2020年汛期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汛救灾作出批示 ,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分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始终把包管人民生命工业宁静放在第一位”。2020年7月17日 ,国家生长革新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都会排水防涝事情安排电视电话集会 ,转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都会排水防涝事情的重要批示精神 ,安排了下一步有关事情。

2020年3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国都会排水防涝宁静及重要易涝点整治责任人名单的通告》(建城函〔2020〕38号) ,提出各易涝点要增强日常治理 ,抓紧推进整治。2020年7月 ,国家生长革新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梳理报告都会排水防涝有关情况的通知》(发改电〔2020〕963号)和《关于印发县城排水设施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20〕1147号) ,要求各地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 ,都会排水防涝事情的具体举措和意见建议 ,并增强县城排水设施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宁静包管水平。

2020年8月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都会内涝治理事情作出了具体安排 ,要求尽快启动都会内涝治理“十四五”计划的体例事情。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 ,落实省委、省政府事情要求 ,抓实全省都会内涝治理事情任务 ,做好项目转动储备 ,更好发挥都会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和造福民生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全省内涝治理能力 ,依据《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都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事情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增强都会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生长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增强都会排水防涝事情的意见》《浙江省都会易涝区域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 ,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指内涝灾害包括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凌驾都会排水能力致使都会内爆发积水灾害的现象。本计划主要聚焦沿海风暴潮、区域防洪排涝、数字管控等方面的突出短板 ,在此基础上 ,科学谋划内涝治理思路 ,梳理形成重大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结构 ,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步伐 ,高质量推动全省都会内涝治理事情。

本计划是浙江省“十四五”基础设施类一般专项计划 ,是规范全省内涝灾害治理事情的纲要性文件 ,是依法开展和监督内涝灾害治理事情的重要依据。

本计划基准年为2020年 ,近期计划水平年为2025年 ,远期计划水平年为2035年。

一、现状与评价

2013年底 ,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决策安排 ,全面推进治水事情。“排涝水”作为水宁静战略的重要组成 ,是洪涝灾害防控的主要抓手 ,是治水事情的重要任务。

(一)“十三五”以来取得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 ,全省凭据“以人为本、适度超前、设施完备、严密防备、确保宁静”的原则 ,系统开展危害隐患排查 ,加速推进河流整治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圆满完成了都会排水防涝事情各项目标任务 ,都会内涝治理取得阶段性效果。

1.易涝隐患区域加速整治。全省各地结合排查发明的问题 ,立异监测管控手段 ,设置标尺标牌 ,通过在线监测等多种手段 ,科学体例“一点一策”内涝解决计划。截止2020年底 ,已累计革新易淹易涝区域1020处 ,新增应急排涝能力28万立方米/小时 ,有效消除影响都会正常生爆发活秩序的宁静隐患。

2.行洪排涝能力不绝提升。全省各地连续增强都会河流、排水管网整治和治理力度 ,加速都会河流整治 ,买通断头河 ,领悟主干河流 ,增进都会河网水系有效连通 ,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截止2020年底 ,已累计综合整治河流396条 ,新开河流40条 ;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累计建成排水管网6.2万公里 ,其中雨水管网2.6万公里。

3.设施运维治理连续完善。全省各地凭据“人防”“物防”“技防”的要求 ,积极接纳种种高新技术设备 ,开展科学检测 ,不绝加大对都会排水防涝设施设备检查频次与维护力度 ,依据管网的实际情况和存泥量 ,科学确定清淤次数 ,实时消除管网梗塞、淤积、损坏等问题。截止2020年底 ,已累计雨污分流管网3264公里、清淤排水管网14.4万公里。

4.海绵都会建设稳步推进。设区市建成区25%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面积抵达海绵都会目标要求。嘉兴市、宁波市划分通过国家试点验收 ,绍兴、衢州、兰溪、温岭圆满完成省级试点任务。杭州、金华、台州等地成片推进海绵都会区域化建设 ,打造了24个海绵都会示范县(市、区)。全省11个地级市和19个县级市已体例完成海绵都会专项计划。

5.制度标准体系越发健全。全省不绝完善都会内涝治理事情制度标准 ,落实责任、规范治理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都会排水防涝事情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源头管控的意见》 ,体例应急事情指南和案例库 ,修编《浙江省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 ,制定《浙江省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验收评分标准(试行)》《浙江省海绵都会建设区域评估步伐(试行)》 ,印发《浙江省都会易涝区域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城镇内涝防治计划体例纲要》 ,为全省都会内涝治理提供了支撑。

6.智能管控水平逐步提高。全省进一步立异易涝区域监测管控手段 ,增强都会排水防涝基础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监管研究 ,开端建立了基于降雨量、洪水危害、地形地貌、排水能力和人口热力等五大因子的都会防汛防涝监测预警平台 ,为危害品级评估和应抢救援提供了数据支撑 ,都会内涝智能化管控水平不绝提高。

“十三五”时期 ,我省都会排水防涝主要指标完成好于预期 ,为“十四五”高质量生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表1  “十三五”全省都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项目类别

单位

“十三五”计划

目标

“十三五”完成

情况

完成率

1

综合整治都会河流

350

396

113%

2

新开都会河流

40

40

100%

3

革新易淹易涝片区

200

1020

510%

4

建设雨水管网

公里

2200

5000

227%

5

提标革新管网

公里

1400

3605

258%

6

雨污分流革新管网

公里

1400

3264

233%

7

清淤排水管网

公里

75000

144038

192%

8

增加应急设备

万m?/小时

7

28.03

400%

9

海绵都会建设

平方公里

都会建成区≥20%

设区市≥25

县级市≥20

100%

注:浙江省把“排涝水”作为“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 ,多措并举 ,有力推进 ;特别是2019年“利奇马”超强台风事后 ,凭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台风洪涝灾害科学防控能力提升的决策安排 ,全省切实加大了都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力度 ,增加了每年建设任务计划 ,因此 ,“十三五”时期 ,全省都会排水防涝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较计划数增加明显。

(二)保存问题与成因剖析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四季明白、雨量丰沛 ,年平均雨量约1500毫米 ,最高凌驾2000毫米。春夏季强对流天气多发 ,夏季多暴雨 ,夏秋季多台风。平均梅雨期30天 ,平均梅雨量301毫米 ,梅汛期多连续性、区域性暴雨历程 ;且地形地貌多样 ,结构庞大 ,阵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中盆地、浙南山地、浙东丘陵、浙西丘陵、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类地形区 ,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洪流系及京杭大运河浙江段 ,历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是都会内涝灾害易发多发省份之一。

“十三五”期间 ,受“鲇鱼”“云雀”“利奇马”“米娜”“黑格比”等台风以及梅汛期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卑劣天气的影响 ,都会内涝灾害时有爆发 ,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共爆发15起严重内涝灾害现象 ,相较“十二五”期间 ,灾害爆发频次有所增加 ;据2020年摸排 ,全省现存都会易涝区域有341处 ,当年完成整治158处 ;对标走在前列 ,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 ,我省都会内涝治理事情任重而道远。

表2  近10年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爆发严重内涝灾害情况

序号

都会名称

爆发内涝时间

降雨情况

“十二五”期间:

1

兰溪市

2011年6月

连续强降雨

2

杭州市

2013年10月

“菲特”台风

3

宁波市

2013年10月

“菲特”台风

4

余姚市

2013年10月

“菲特”台风

5

金华市

2014年6月

连续强降雨

6

丽水市

2014年8月

连续强降雨

“十三五”期间:

7

苍南县

2016年9月

“鲇鱼”台风

8

永康市

2017年6月

连续强降雨

9

嘉兴市

2018年8月

“云雀” 台风

10

长兴县

2018年9月

连续强降雨

11

临海市

2019年8月

“利奇马”台风

12

温岭市

2019年8月

“利奇马”台风

13

玉环市

2019年8月

“利奇马”台风

14

舟山市

2019年10月

“米娜”台风

15

衢州市

2020年6月

连续强降雨

16

常山县

2020年6月

连续强降雨

17

开化县

2020年6月

连续强降雨

18

嵊州市

2020年6月

连续强降雨

19

乐清市

2020年8月

“黑格比”台风

20

温州市

2020年8月

“黑格比”台风

21

平湖市

2020年8月

“黑格比”台风

经调研剖析 ,浙江省都会内涝潜在危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已有设施标准偏低。比照国家《都会排水工程计划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和浙江省《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的要求 ,目前我省部分市县老城区由于排水管渠建设年代久远 ,管渠排水标准仅为0.5~1年暴雨重现期 ,每小时能蒙受的最大降雨量仅36毫米 ,达不到相应重现期要求 ,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不可满足排水需求。

2.计划建设不敷协调。在都会化快速推进中 ,一些都会科学计划意识不强 ,在建设用地不绝扩大的同时 ,部分河流、湖泊、湿地被填埋 ,都会水面率下降 ,都会自然滞洪调蓄能力明显降低 ;部分县市因污水治理和排水口管控 ,接纳“一堵了之”等简单步伐来封堵沿河雨水出口 ,导致排水不畅 ;一些都会因地铁、隧道等项目建设 ,施工工地周边管网遭泥沙淤积、损毁 ,成为易淹易涝新隐患。

3.因洪致涝现象多发。部分山区都会 ,易受山洪袭扰 ;部分平原都会受上游泄洪及外江外海顶托等影响 ,易爆发都会受淹受涝 ;部分市县堤防护岸等防洪设施还不达标 ,且河流逐年淤积 ,清淤不实时 ,导致河床过高、排水不畅 ,较小洪峰就可能致使河流凌驾历史洪涝水位 ,都会防洪排涝压力进一步加大。据统计 ,截止2020年底 ,全省县(市、区)都会防洪能力约有20%未达标。

4.应急联动不敷紧密�?凸凵狭饔蚝樗远蓟崮诶杂械佑跋� ,都会河流、湖泊水位控制与外围流域水系、水库、水闸的预排预泄联动还不实时、紧密 ;部分地区内涝危害管控信息不共享、调理不科学 ,缺乏治理体制和联动机制 ;部分市县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高 ,应急抢险步队专业性不强 ,应急设备配备缺乏 ,部分城区应急排涝能力缺乏100立方米/小时 ,特别是在高危害地区 ,增加了都会内涝危害。

二、生长形势与总体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厘革势不可挡 ,“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来临 ,我省都会内涝治理事情面临重大机缘和全新挑战。

(一)生长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我省第二个“高水平”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 ,也是向高质量生长转型要害期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生长、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我省“四大”建设、海洋强省等战略安排 ,以及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为加速构建适应时代生长和人民群众期盼的人水和谐的新花样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

1.“新生长阶段”明确了都会内涝治理新要求。进入新生长阶段 ,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这对全省都会内涝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省各地要深刻认识到 ,全省都会防洪排涝品级还不敷高 ,都会内涝治理设施建设和治理还面临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 ,尤其是部分市县都会自然滞洪调蓄能力降低、易涝区域四周抽排能力缺乏、老城区和城郊结合部排水防涝设施保存历史“欠账” ;别的 ,宁静生爆发长也对都会内涝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防备生态情况破坏危害、都会宁静运行危害 ;全省各地要时刻树立底线思维和� ;馐� ,以领土空间计划、都会防洪计划、中小河流治理计划体例为契机 ,通过科学谋划、统筹治理、协调联动 ,推动内涝治理体系不绝完善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 ,为行业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提供支撑 ,整体提升都会内涝治理智慧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新生长理念”指明了都会内涝治理新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要统筹生长与宁静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定的生长实践都是由一定的生长理念引领”。都会内涝是都会病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工业宁静 ,连着黎民生计 ,要把治理内涝作为都会宁静生长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新时期都会内涝治理事情提出了新课题、新偏向 ,全省各地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长理念 ,强化忧患意识 ,找准坐标系、找到新定位 ,将“新生长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地运用到都会内涝治理、海绵都会建设、韧性都会建设、美丽河湖建设、都会新基建、数字化革新等重大行动中 ,努力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全面提高公共宁静包管水平 ,切实把都会内涝治理事情落实落细 ,从基础上解决“都会看海”问题 ,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 ,回应群众关切。

3.“新生长花样”提出了都会内涝治理新继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构建新生长花样的要害在于经济循环的流通无阻”。都会内涝治理设施作为重要的都会基础设施 ,对推动形成海内大循环 ,增进稳增长、促生长、调结构、惠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各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及打造“重要窗口”新要求 ,以都会有机更新和新型都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 ,抢抓历史机缘 ,抢先谋划安排 ,统筹推进都会内涝治理 ,加速打造绿色、韧性、智慧都会 ,为浙江率先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孝敬力量。

(二)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 ,全省各地要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生长理念 ,凭据“三年大整治 ,五年见效果”的总体目标要求 ,积极实施一批重大“都会内涝治理工程” ,系统谋划、多措并举 ,不绝提升都会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宁静 ,包管都会宁静生长。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认真落实国家总体宁静观和防灾减灾事情要求 ,立足新生长阶段、贯彻新生长理念、构建新生长花样 ,坚持人民都会为人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将都会作为有机生命体 ,把治理都会内涝作为包管都会宁静生长的重要任务 ,统筹区域流域生态情况治理和都会建设 ,统筹都会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 ,统筹都会防洪和排涝事情 ;凭据海绵都会理念 ,坚持“灰绿结合”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补齐都会排水防涝设施短板 ,提升防洪排涝综合水平 ,为建设韧性都会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工业宁静 ,系统解决都会内涝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2.基来源则

突出重点 ,计划先行。从防备缓和解严重内涝灾害现象着手 ,全面排查内涝危害 ,强化排水防涝工程建设体系 ,做好与防洪、河流治理等专项计划的有效衔接 ,并纳入领土空间计划 ,逐步形成高标准都会内涝治理体系 ,整体提升都会内涝治理水平。

因地制宜 ,一城一策。凭据海岛、沿海、平原、盆地、山区、丘陵等差别地形地貌的自然地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 ,结合都会、人口、经济等都会规模因素 ,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战略和建设任务 ,老城区要结合更新革新 ,抓紧补齐都会内涝治理设施短板 ,新城区高起点计划、高标准建设并与老城区排水防涝系统有效衔接 ,全面消除内涝危害。

统筹协调 ,洪涝兼治。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手段治理都会内涝 ,坚持都会防洪、区域防涝、流域水宁静包管并重 ,妥善处理流域防洪和都会防洪排涝的关系 ,凭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 ,合理确定排水口位置和高程 ,统筹做好都会排水与水位的控制衔接。

政府主导 ,社会加入。压实都会主体责任 ,增强协调联动 ,完善政策支持 ,加大投入力度 ,立异投融资机制 ,多渠道吸引各方面资金和力量加入都会内涝治理设施投资、建设和专业化运营治理 ,发挥各级各部分和社会各界的内涝治理积极性 ,形成共治花样。

数字革新 ,综合提升。以数字化革新为牵引 ,做好数据信息收集整理 ,利用数字管网、远程监控等先进手段 ,提升都会内涝防御和治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治理水平 ,逐步建成完善的都会排水防涝动态监测管控和应急响应机制 ,不绝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3.总体目标

到2025年 ,全省各地全面完成都会易涝区域整治三年行动 ,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都会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和智能化管控体系 ,形成完备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 ,都会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 ,内涝治理效果获得显现 ,基本消除严重都会内涝现象 ,都会宁静运行获得基本包管。

到2035年 ,建成完善的都会内涝治理体系和智能化预报预警机制 ,凭据“管标降雨排水畅、涝标降雨不可涝、超标降雨可应对”的目标要求 ,总体消除都会易涝区域和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都会内涝灾害现象。

表3  “十四五”全省都会内涝治理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

属性

1

综合

治理

都会内涝防治达标率(%)

——

95

约束性

2

都会防洪达标率(%)

80

95

约束性

3

都会应急排涝能力达标率(%)

——

95

约束性

4

危害

管控

现存易涝区域处理率(%)

46

100

预期性

5

数字

赋能

易涝危害区域智慧化笼罩率(%)

——

98

预期性

6

市政排水管网智能化监测率(%)

——

重点都会≥30

一般都会≥15

预期性

7

海绵

都会

海绵都会建设目标抵达建成区面积比例(%)

设区市≥25

县级市≥20

设市都会≥55

其他县城≥25

预期性

注:1. ①内涝防治达标率(%)=(抵达内涝防治标准的面积/建成区总面积)×100% ;②评价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划定。

2. ①都会防洪标准达标率=(全省达标的都会/全省所有都会)×100% ;②评价依据:流域(区域)防洪、都会防洪等计划、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 ,由水利部分牵头。

3. 都会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立方米/小时的标准(其中高危害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50立方米/小时) ,配备所需抽水泵、移动泵车和相应的自主发电设备等排涝抢险专用设备。

4. 危害管控:①指现存和当年新爆发的易涝区域处理比例。易涝区域处理率=(现存易涝区域处理数/现存易涝区域总数)×100% ;②评价依据:《浙江省都会易涝区域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5. 数字赋能:①都会易涝危害区域落实智慧化管控比例。易涝危害区域智慧化笼罩率=(易涝区域智慧化管控数/易涝区域总数)×100%。②包括但不限于易涝区域周边的监控站点、水位探测、自控排水等智能化妆置。

6. 海绵都会:①海绵都会建设目标达标率=(所在市县海绵都会建设面积/建成区面积)×100% ;②评价依据:《浙江省海绵都会建设区域评估步伐》。

三、主要任务

都会内涝治理事关人民生命工业宁静 ,是重大民生工程 ,也是重大生长工程 ,要凭据“高标准计划 ,高标准建设”的要求 ,全面抓好都会内涝治理事情 ;要加速实施“易涝区域整治工程、河流综合治理工程、都会排洪防涝工程、排水管网流通工程、雨水泵站能力提升工程、雨水收集和调蓄工程、海绵都会示范性工程”等七方面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各地既要建好令人眼前一亮的“地上工程” ,也要扎实建好让市民定心的“地下工程” ,上下兼顾 ,统筹推进 ,整体提升都会防灾减灾水平和都会防洪排涝能力 ,推动都会高质量生长。

表4  “十四五”全省都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计划任务

其中:2021年任务

指标属性

1

建设雨水管网

公里

2000

628

约束性

2

提标革新管网

公里

1500

538

约束性

3

雨污分流革新管网

公里

2000

603

约束性

4

清淤排水管网

公里

82500

21500

约束性

5

新增雨水泵站能力

万m?/小时

10

4.16

约束性

6

增加应急设备能力

万m?/小时

10

3

约束性

(一)全面整治都会易涝区域

通过都会竖向设计、重要区域设置移动防洪墙等手段增加“防”的能力 ,通过都会留白用于综合应急治理等增强“避”的能力 ,综合提升都会防洪排涝能力。针对都会易涝区域周边低洼地段及人口密集区域、立交桥等门路集中汇水区域、城区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 ,开展专项整治 ,逐一明确治理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并落实具体工程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对易涝区域周边的雨水排放口和排水管渠进行革新 ,增设雨水篦 ,新建雨水管渠 ;对易涝区域周边的雨水泵站进行升级革新或增加机排能力 ,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在易涝区域汇水区规模内 ,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 ,通过滞、蓄 ,实现雨水源头减排。

专栏1  易涝区域整治工程

1. 完善都会排水防涝体系。全面梳理都会排水防涝发明的危害点和薄弱环节 ,凭据“以人为本、补齐短板、适度超前、设施完备、严密防备、确保宁静”的总体思路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应急能力 ,构建高效完善的都会排水防涝体系。

2. 加速易涝区域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 ,全面完成现存易涝区域整治。

 

(二)大力实施河流综合治理

增强都会河流(沟道)和防洪设施计划、建设和治理 ,加大都会河流整治和治理力度 ,提高城区河流行洪排涝能力 ,各级各有关部分加速对城区堤防护岸等不达标防洪排涝设施进行革新提升 ,增强河流、排洪沟(渠)和排水管网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的衔接 ,买通断头河 ,领悟主干河流 ,增进都会河网水系有效连通。对过流能力缺乏的河流(沟道)进行整治、疏浚扩挖或扩建 ,整体提升排水能力 ;对河流沿岸雨水排放口进行全面疏通 ,确保排水通畅。加大对侵占河湖水系的违法建设拆除力度 ,逐步恢复河流自然形态。

专栏2  河流综合治理工程

1. 完善都会防洪体系。全面梳理河流现状 ,明确危害点和薄弱环节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行洪能力 ,构建高效完善的都会防洪体系。

2. 开展河流治理。“十四五”期间 ,整体推进都会河流综合治理 ,全省累计实施63项河流治理项目。

(三)整体提升都会排洪水平

结合都会分区结构、河流自然条件和雨水搜集渠道 ,增强都会河流及圩区强排设施、闸站的计划、建设和治理。凭据都会内涝防治要求 ,各级各有关部分要合理确定沿河及圩区排涝泵站强排能力 ,增强截洪沟等排洪设施建设力度 ,对能力缺乏的沿河及圩区抽排设施进行提标革新 ,整体提升排水能力 ;对河流闸门进行整治或革新 ,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顺畅、水位满足防洪排涝宁静要求。别的 ,因地制宜恢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流等 ,全方位构建雨洪行泄通道。

专栏3  都会排洪防涝工程

1. 构建都会排洪体系。全面摸排河流及圩区抽排能力 ,明确危害点和薄弱环节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抽排能力 ,构建高效完善的都会排洪体系。

2. 提升都会排水能力。“十四五”期间 ,全省累计实施都会排洪防涝工程65项。

(四)加大管网建设革新力度

坚持问题导向 ,严格凭据国家、省有关建设标准规范 ,全面排查县城以上建成区排水管网等设施功效状况、错接混接等情况及雨水出路情况 ;要通过扩大管径、旁路分流、调解排水分区等方法 ,加大排水管网等设施新建、改建力度 ,勉励使用优质管材 ,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度 ,要充分利用现有管网设施分流革新雨污合流制管网 ,将原有雨污合流制管网作为雨水管网的 ,按标准进行排水能力校核 ;对暂不具备分流革新条件的 ,要截流干管 ,适当加大截流倍数、革新溢流口和截流井等方法 ,减少溢流污染、提高雨水排放能力。

专栏4  排水管网流通工程

1. 排查了解设施实情。全面排查城区排水管网等设施功效状况、错接混接及雨水出路情况 ,对排查发明的问题 ,明确职责分工 ,健全事情机制 ,提升应急防灾水平。

2. 综合提升排水能力。“十四五”期间 ,全省累计新建革新雨水管网3500公里 ,雨污分流革新管网2000公里。

(五)提升雨水泵站抽排能力

全面排查县城以上建成区雨水泵站等抽排设施功效状况、设计流量及抽排出路情况。雨水泵站室外地坪和收支口、通风口、吊装孔、检修孔等开口部位标高的设计应满足泵站在城镇防洪和都会内涝防治标准下的宁静运行 ;雨水泵站流量要按泵站进水总管设计流量和收集规模内雨水量盘算确定 ,勉励设置备用泵 ,确保收水和排水能力相匹配 ;要配备双回路电源和牢固发电机等备用电源 ,确保停电状态下排水泵站能正常运行。别的 ,排水泵站水泵在最高使用频率时须宁静稳定运行。

专栏5  雨水泵站能力提升工程

1. 排查了解设施情况。全面排查城区雨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功效状况、设计流量及抽排出路情况。

2. 综合提升抽排能力。“十四五”期间 ,累计新增雨水抽排能力10万立方米/小时。

(六)优化雨水调蓄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 ,发挥削峰错峰作用 ;统筹防洪排涝、治污、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 ,实时更新调解用地和竖向有关计划 ,通过优化排水分区、合理设置雨水口位置和数量、革新雨水口形式和结构、增设排水支管渠或明沟、完善建筑雨水收集系统等方法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 ,制止相互影响 ,确保都会雨水收水系统与排水系统衔接匹配 ,提高收水效率。

专栏6  雨水收集和调蓄工程

1. 完善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完善现有设施基础上 ,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和调蓄工程 ,加大设施投入 ,优化结构 ,构建雨水调蓄收集体系。

2. 提升调蓄能力水平。“十四五”期间 ,全省累计新建革新大型雨水收集和调蓄设施17处。

(七)全域推进海绵都会建设

凭据“源头减排、历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 ,聚焦水宁静、水生态、水资源 ,以人工湖泊、公园、湿地、广场、都会门路等区域性、标记性、节点性工程为引领 ,正确掌握排水管网、都会竖向空间、雨水径流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推进海绵都会区域化建设 ,实行新区“海绵+”和老区“+海绵”模式 ,推行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储水池塘、生态绿地等雨水源头减排设施建设 ,增进雨水就地蓄积、渗透和利用。有效缓解区域性都会内涝、改善水系生态情况、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有效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

专栏7  海绵都会示范工程

1. 全域推广海绵都会理念应用。因地制宜推进海绵都会建设综合接纳“渗、滞、蓄、净、用、排”等步伐 ,增强海绵型建筑小区、门路广场、公园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

2. 开展海绵都会示范工程建设。以人工湖泊、公园、湿地、广场、都会门路等区域性、标记性、节点性工程为载体开展海绵都会示范性工程建设。

四、重纵�措

重点实施“计划统筹引领、标准规范支撑、“一城一策”体例、汇水区域防治、规范运维治理、应急能力提升、构建智慧管控”等七项重大非工程举措 ,综合提升都会内涝防御和应对能力。

(一)强化计划统筹引领

在都会化推进历程中 ,要充分考虑都会内涝危害 ,合理结构都会开发 ,将都会内涝治理专项计划纳入领土空间总体计划 ,增强空间分派和竖向衔接推动都会内涝治理事情 ,科学划分排水分区 ,明确种种排水防涝设施、调蓄空间等用地界限 ,落实地块雨水径流管控 ,强化都会竖向计划和管控 ,构建崎岖有序的都会竖向花样 ,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 ;严格� ;そ雍础⑹厮档茸匀坏餍羁占� ,结合领土空间计划、水宁静和防洪排涝等专项计划 ,科学合理结构河流等水面空间 ,尽量坚持现有水面率不降低。

(二)明确排涝标准规范

凭据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防洪标准》和浙江省《城镇内涝防治技术标准》的相关划定 ,逐步形成目标一致的排水和防洪体系。要结合气候特征、降雨纪律、洪水危害、地形特点、城镇类型、人口密度、经济规模、汇水地区性质、易涝性、内河水位变革、受灾影响水平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等因素 ,合理确定适合外地区的都会易涝区域排查标准、内涝危害评估标准、防涝设施配备标准和都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 ,有条件的地方要勉励接纳标准上限 ,从源头防备爆发新的内涝隐患区。杭州、宁波市中心城区要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其他设区市要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 ,县级都会中心城区要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暴雨内涝易发或经济条件较好的都会凭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标准。

 

 

表5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城区类型

城镇类型

中心城区

非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

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

超大都会和特大都会

3~5

2~3

5~10

30~50

大都会

2~5

2~3

5~10

20~30

中等都会和小都会

2~3

2~3

3~5

10~20

注:1. 按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 ,均接纳年最大法。

2. 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盘算。

3. 超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都会 ;特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都会 ;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都会 ;中等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都会 ;小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都会(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

4. 中心城区重要地区主要指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商业聚集区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等。

表6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年)

城镇类型

重现期(年)

地面积水设计标准

超大都会

100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

2.门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凌驾15cm。

特大都会

50~100

大都会

30~50

中等都会和小都会

20~30

注:1. 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接纳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

2. 超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都会 ;特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都会 ;大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都会 ;中等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都会 ;小都会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都会(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

3. 本规范划定的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没有包括具体的积水时间 ,各都会应凭据地区重要性等因素 ,因地制宜确定设计地面积水时间。

 

表7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

城区类型

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

中心城区

非中心城区

最大允许退水时间/h

0.5~2

1~3

1.5~4

注:最大允许退水时间为雨停后的地面积水的最大允许排干时间。

表8  都会防护区的防护品级和防洪标准

防护品级

重要性

常住人口

(万人)

当量经济规模

(万人)

防洪标准

[重现期(年)]

特别重要

≥150

≥300

≥200

重要

<150 ,≥50

<300 ,≥100

200~100

比较重要

<50 ,≥20

<100 ,≥40

100~50

一般

<20

<40

50~20

注:当量经济规模为都会防护区人均GDP指数与人口的乘积 ,人均GDP指数为都会防护区人均GDP与同期全国人均GDP的比值。

(三)落实“一城一策”计划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凭据自然地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都会经济人口等因素 ,确建都会防涝标准、防洪标准、设计水位和堤防品级 ,凭据5年内见到明显效果的目标 ,科学体例都会内涝治理实施行动计划 ,明确治理战略、建设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滨海岛屿要突出应对台风造成的涝灾 ,要加速比对现有防洪排涝设施标准 ,完善堤线护防 ,实施除险革新 ,特别是要充分做好重点区域“风暴潮”三碰头等影响的预防和处理准备事情。平原盆地要突出应对梅雨以及台风带来的强降雨造成的涝灾 ,要科学制定汛期水位调理预案 ,凭据差别强度降雨 ,结合有行洪排涝功效的城区蓄水景观河流、湿地公园、湖泊池塘等自然调蓄空间 ,提前预排预泄 ,最大限度降低干河水位 ,确保过流顺畅。丘陵山区要突出应对山洪造成的涝灾 ,要凭据“系统治理”的要求 ,增设“截洪沟”等设施 ,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 ,重点排查梳理影响行洪排涝的种种障碍物 ,解决山洪“出路”问题。沿江沿河要突出应对江河水顶托造成的涝灾 ,要科学计划建设河流护岸 ,合理确定护岸结构 ,预防坍塌 ;要通过主干河流整治、领悟和闸泵革新 ,接纳工程步伐增加都会整体外排能力 ;要充分考虑洪潮顶托和上下游水位影响 ,做好标高衔接 ,严格落实运行水位调理事情。

(四)增强汇水区域防治

要结合易爆发短时汇水量突增的下穿式立交、地下空间、下沉广场、下洼地面、低洼区域等重点位置开展隐患排查 ,逐一制订和落实排涝计划及抢险步伐 ,对地下空间收支口要加装挡水板、设置反坡 ;对下沉广场、下洼地面要分流客水 ,优化排水系统 ;对低洼区域要配备排涝泵站 ,加装水力控制阀 ,构建独立排水分区 ,并设置临时关闭步伐。

专栏8  汇水区域防治工程

1. 易汇水区域规模:泛指地表以下 ,包括但不限于地下通道、停车场库、下沉广场、下穿立交以及与周边区域高差15CM以上的区域。

2. 防御步伐。地下空间、下沉空间、低洼区域等应接纳避免客水进入的步伐。

3. 应急步伐。地下空间、下沉空间、低洼区域等应设置雨水泵站等强排设施 ,并应配备应急供电装置。

(五)规范运行维护治理

加大对排水管网、闸站、泵站和涵闸、截污堰、溢流井、鸭嘴阀等设施和种种排水机械、电器等设备以及都会排水井盖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力度 ;按有关规程按期建立排水管网清淤制度 ,积极接纳CCTV、声呐等管道机械人设备 ,提高运维养护效率 ;组织好排水管网清疏 ,按有关技术规程 ,科学确定清淤次数 ,做到下井清淤、入管除积 ,消除管网梗塞、淤积、损坏等问题 ;建立河流按期清疏制度 ,加大河流清淤力度 ,确保河流行洪排涝顺畅。

专栏9  运维治理规范工程

1. 确定管网运维。建立按期检查维护制度 ,原则上 ,小型雨水管网(管径<600mm)清疏每年不得少于2次 ;中型雨水管网(600mm≤管径<1000mm)清疏每2年不得少于3次 ;大型雨水管网(1000mm≤管径)清疏每2年不得少于1次。

2. 明确河流清淤。建立河流按期清疏制度 ,加大河流清淤力度 ,确保河流行洪排涝顺畅。

3. 提升排水效能。“十四五”期间 ,全省累计清淤排水管网8.25万公里。

(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充分发挥应急抢险作用 ,细化完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抢险事情流程 ,提高可操作性 ;优化应急物资挪用制度和程序 ,强化应急治理和应急物质贮备 ,足量配备抽水泵、移动泵车等排涝抢险专用设备 ,增强应急排涝抢险步队的训练和演练 ;强化部分联动会商 ,增强跨市、跨县(区)信息共享 ,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 ,针对水库、沿河堤防、水闸等调蓄滞洪设施 ,凭据防汛排涝的要求 ,制定详实有效的行洪排涝调理预案 ,做好都会上下游水库和内河水位的科学调理 ,制止泛起洪水对都会排水口的顶托。

专栏10  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1. 落实管控机制。增强重点时段(雨雪冰冻、高温、台风等灾害天气时期)和敏感时期(重要节假日、重大运动时期)应急值守 ,实时落实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等事情。

2. 安排应急设备。足量配备排涝抢险专用设备 ,凭据都会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00立方米/小时的标准(高危害地区每平方公里应急排涝能力不低于150立方米/小时的标准) ,足量配备抽水车、抽水泵等 ,并配套相应的自主发电设备。

3. 加速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 ,全省累计新增应急抽排能力10万立方米/小时。

(七)构建数字管控体系

落实“数字革新、总体提升”的事情要求 ,推进地下管网数字化建设 ,通过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 ,提升都会排水管网科学化、自动化运行治理水平 ;加速防涝监测预警平台迭代升级 ,提升内涝气象危害监测预警能力 ,增强综合风暴潮、降水、洪水影响的都会内涝水灾害精细化监测监控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积极应用地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 ,提升对隐蔽工程危害隐患、易涝区域危害品级评估和应抢救援指挥功效 ,推进技术立异、完善规则标准 ,全面提高汛前、汛期内涝危害研判预警、应急抢险、灾后救援能力 ,不绝提升都会内涝治理智能管控水平。

专栏11  智慧监测管控工程

1. 推动智能建造。组织实施数字化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革新行动 ,对远程监控、水位探测、自动排水等设施进行升级革新和智能化治理。

2. 提升监管水平。“十四五”期间 ,全省易涝区域实现数字化管控笼罩率达98%以上。

五、情况影响剖析

列入本计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切合已批复的流域或区域综合计划、专项计划等要求 ,切合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情况� ;さ淖芴逡�。计划工程实施后 ,将进一步完善水利和城建基础设施网络 ,提高都会行洪排涝能力 ,总体上有利于改善河湖水生态情况 ,为全面解决都会内涝问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生长涤讪坚实基础。

重大内涝治理工程对情况的局部倒运影响主要体现在建设期 ,经剖析并经类似工程验证 ,这些影响是暂时且可控的 ,只要在项目实施历程中充分重视可能保存的倒运影响 ,接纳相应的情况� ;げ椒� ,实时优化调解实施方法 ,在很洪流平上可以减轻或制止计划实施的倒运情况影响 ,不保存重要的情况制约因素 ,从情况角度评价 ,计划是可行的。

计划实施历程中 ,要依法增强建设项目情况影响评价等前期事情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和生态空间� ;ひ� ,并与领土空间计划、生态情况� ;ぜ苹认嘞谓�。坚持绿色生长 ,尽量坚持河流、岸线自然形态 ,提倡接纳生态型治理步伐 ,并注意与都会景观、生态情况的协调。优化工程计划设计 ,从生态情况角度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 ;ぁ⒓趸汉团獬ゲ椒� ;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情况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目 ,优化调解项目结构和选址。增强跟踪监测评估 ,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情况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增强监测与� ;� ,实时掌握情况变革 ,接纳相应的对策步伐。

六、包管步伐

增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资金支持、要素包管 ,建立效劳监管以及舆论引导机制是确保都会内涝治理实施 ,计划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

(一)增强组织领导

都会排水防涝事情实行行政首长卖力制 ,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流域决策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机构 ,付与统筹协调事权。各地要切实增强组织领导 ,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步伐到位 ;要实时了解降雨趋势、实时雨情和流域洪涝情况、河流水位、堤防设施等信息 ,建立危害会商联动和多专业专家协同研判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的事情花样 ;要严格绩效考核 ,将都会排水防涝事情纳入各级“五水共治”目标体系和建设系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规模。

(二)强化资金投入

凭据政府主导、社会加入、市场运作、注重绩效的原则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 ,切合条件的易涝区域整治和排水防涝能力提升项目可申请地方政府债券支持 ;要努力拓展资金渠道 ,统筹都会建设维护资金、都会防洪经费等种种资金支持 ,深化投融资革新 ,立异都会建设治理投融资机制 ,建立都会内涝治理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入排水防涝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三)落实用地包管

结合“十四五”计划的任务梳理情况 ,进行细化、剖析 ,做好种种项目储备 ,逐步建立和完善都会内涝治理项目库 ,并纳入重大项目清单 ;关于切合条件的都会排水防涝、海绵都会等建设革新项目应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重点增强包管 ;要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雨污分流革新 ,尽快恢复沿河雨水出路。

(四)实施人才储备

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技术人才线上线下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培训 ,增强海内外同行业交流学习 ,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步队。依托院校、协会等专业机构进一步建立专家库 ,完善专家团队 ,建立健全内涝治理行业人才培养、引进、培训、评价、激励等制度体系 ,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术水平 ,为推动全省都会内涝治理 ,提供专业支撑。

(五)增强科技支撑

加大科研投入 ,不绝立异都会防涝数字化管控技术 ,推动智慧排水、海绵都会建设等方面的要害技术协同研究和技术攻关 ,勉励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应用于日常监测、预警和治理 ;推进都会内涝与雨洪、气象等数据的全面对接 ,为建设“场景可视、共享协同、精准管控、指挥高效”的内涝防控和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系统提供科技支撑。

(六)推进效劳监管

落实都会内涝治理项目治理责任制 ,增强质量宁静监管 ,确保项目实时建成发挥作用 ;要增强降水实况监测及短临降水预报 ,提供更精细的都会积涝气象危害品级预报 ;要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查处侵占、破坏、不法改迁排水防涝设施 ,以及随意封堵雨水排口等情况 ;要增强对所辖县(市、区)内涝治理事情指导和催促 ,强化计划实施评估和年度监测剖析 ,为全省都会内涝治理提供行政支撑。

(七)强化舆论引导

广泛宣传都会内涝宁静知识 ,提高民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特别是要在汛前、台风前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微信、钉钉、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等方法进行预报预警 ,见告民众外地区的都会内涝应对情况、可能爆发内涝的区域 ,引导民众主动应对 ;要切实增强对街道、社区和小区物业内涝防备事情指导 ,提升下层自我防御和自助自救能力。

 

 

 

网站地图